大海和乌龟,你能想到什么?也许是一场悠闲的海边之旅,这次却有个科学院励志于把乌龟设计成他们翱翔大海的眼睛,这是怎么做到的呢,那么和杭州艾都设计公司一起看看吧。

KAIST的科学家把乌龟作为了研究对象。

去年,他们曾经用脑机接口来遥控乌龟眼前的挡板,从而间接意念控制乌龟的前进路线。尽管听上去比较莫名其妙,但研究人员认为他们的成果可以为定位技术和 AR 技术提供支持。
研究人员可能对乌龟的各方面能力颇为满意,于是又为它们打造了一种“壳载机器人”,用 LED 灯来指引乌龟的前进方向。相比之前乌龟还要自己背挡板的的方案,这次的方法轻便很多,只是像灯笼鱼一样在额前吊着五盏灯。成果最近发表在《仿生工程学报》上。

面前的 LED 以 120 度的角度排开。
研究人员在红耳龟背壳上安装了一个机器人,可以控制亮灯和投食。红耳龟受到的训练是,如果能正确朝着亮灯方向移动,机器人就会投食奖励。经过反复补发训练后,红耳龟就会学习到其间的联系,并按照亮灯指令转换方向。机器人借此掌控乌龟的行进方向。
龟的视力和记性都很好,不仅对光的感受敏锐,也会形成长期的记忆。坚硬的背壳和两栖的特性也很利于研究的开展,水下的环境也可以很好地适应。五周的时间内,五只红耳龟的实验表明,背壳机器人能够沿着特定路径引导红耳龟,5 米的路程平均花费 75 秒完成。在实验的最后一天,路线偏离平均只有 3%。

反复训练后,红耳龟在 42 秒内走过了 6 米长的制定路线。
这项技术的实践意义在于,当前的机器人仍然受着诸多限制,在一些方面仍然比不上经过亿万年演化至今的动物来得利落。比如搜索和救援这样的任务,就可以尝试派遣受机器控制的动物执行。
但这项研究距离现实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灯光对乌龟注意力的影响有限,吃饱了也就不会再受控制。未来的工作包括传感器和 VR 技术的增强,创造更加浸入的环境,让机器人更加受控。
想必未来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提高,我们终能创造出足够的技术能力去探索大海的奥秘,杭州艾都品牌设计公司也希望这样有益的实验作品能够在未来更加的帮助人们的生活便捷。